武汉财经网

当前位置: 武汉财经网 新闻资讯 社会热点 正文

中外专家内蒙古议治沙 联合国官员盛赞中国经验

时 间:2019-06-19 03:19:04 来 源:本站整理

  中新社呼和浩特6月18日电 (记者 李爱平)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,17日至1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举行,来自联合国防治公约秘书处以及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等参会。建立“一带一路”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、发展沙区产业、治沙富民等成为专家们热议的话题。


图为会议现场。 付卓新 摄

  “一带一路”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于2017年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》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期间启动,由20多个国家及欧盟、国际组织等联合发起。

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文介绍,该所已将治理荒漠化的先进技术与模式带到了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:在蒙古国,建立了沙障固沙拦雪技术示范区、封育恢复技术示范区;在哈萨克斯坦,查明生态屏障建设障碍因子,建成造林植物引种筛选基地……

  发展沙区产业,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卢琦颇为关注的议题。卢琦以以色列的设施农业及节水灌溉技术、美国集约化利用土地、阿联酋的绿地再造工程为例,阐述了不同国家因地制宜的治沙理念。

  中国治沙企业亿利资源集团摆放在会场的几百本治沙报告文学《春归库布其》被“一抢而空”。该集团研发的二代无人机能实现精准播种并自主飞行,在库布其沙漠实施无人机飞播造林试验2000亩。

  “沙棘产业,就是沙产业的核心体现。”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沙棘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尚义在报告中说,沙棘具有根系发达、根瘤固氮、耐干旱、耐温差、耐瘠薄、耐盐碱、耐风沙、成林快等特点,非常适宜在沙区种植。

  “沙棘富含400余种生物活性物质,近年来我国的沙棘食品业飞速发展,已经开发出了几百种沙棘产品,产值数亿元,深受企业和西部沙化地区的农牧民青睐。”在王尚义看来,发展沙棘产业,能够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。

  中国人的治沙成果也得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的认可。

  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》副执行秘书普拉迪普·蒙珈说,在过去的几十年内,中国的荒漠化防治取得的成就可以与其经济发展相媲美,中国的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9%提高到目前的近23%,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逆转,7000多万依赖退化土地生活的人们实现了脱贫。希望中国能够继续分享成功经验,为实现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。(完)

【复制网址】 【打印】
免责声明:刊登本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,若有侵权,请联系编辑删除。